风动石景区内,有一块“海外虎谿”石刻,位于关帝庙、宝智寺、崇文书院(现黄道周纪念馆)三座建筑前面,系清光绪年间,浙江张鼎勋、柴堂、王书图题。很多人对此石刻的含义不甚理解,今作粗解,以期抛砖引玉,欢迎指正。
“谿”,即“溪”,古代“溪”字的异体字。“虎谿”,即“虎溪”,在江西庐山下的东林寺前,传闻晋朝时期,常有虎啸山林间,故名“虎溪”。
相传,当时有位高僧慧远(佛家)居住在东林寺潜心研究佛法,并以虎溪为界,立下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不过,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儒家)和道士陆修静(道家)到访,谈得极为投契,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边走边谈,走一程又一程,直到听得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才发觉已然过了虎溪界限。于是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后人据此,创作了“虎溪三笑”的传世画作,还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了“三笑亭”。
有人更是用一联精辟概括——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后来,“虎溪”就成了文人雅称修行之人雅会的地方,用“虎溪相送”来形容好友相会、愉快话别的场景,但多用于吟咏僧侣或与佛教有关之事。
铜山自古孤悬“海外”,又是“石斋先生故里”,黄道周童年就读的"崇文书院"(儒家)紧挨着一座“宝智寺”(佛家),再往左便是关帝庙(道家),可以想象当年“三教三流”信众齐会铜山的盛况。
因此,把铜山比作“海外虎溪”,意寓孤悬海外而又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圣地,可谓恰如其分,甚是贴切。
原崇文书院(儒)
明正德元年(1506年)兴建文庙,后改为崇文书院。民国三十年(1941年),成为东山县立初级中学校舍。1985年,黄道周诞辰四百周年,改为纪念馆。
关帝庙(道) 与 宝智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