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水寨之恩波寺考
林定泗
东山(古称铜山)水寨大山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已闻名遐迩。其中的恩波寺,自明代建寺数百年来,承载着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不管是明代,是郑成功时期,是清代,还是民国(包括抗战时期),甚至是1950年以来,都有其璀璨的历史文化,因此很有必要做一番考究。
一、有关恩波寺建寺的时间
据清陈振藻《铜山志·铜山庙宇志》载:“恩波寺在水寨山之阳,明正德间(1506—1521年)锦衣把总陈言倡建。”可是还是在该志书的“《铜山志·铜山城志》又载:“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把总陈公言奉建北门城楼。”这两个记载,在时间上和称谓上很让人产生疑问。
说是明“正德间”建恩波寺,到底是正德哪一年,不得而知。正德朝历经16年,不说是正德元年,也不说是正德十六年,折中算它正德八年,那就是1513年。而嘉靖二十三年,就是1544年,二者相距31年,陈言怎么可能在同一个地方担任同 一种职务居然有这么长时间?退一步说,即便陈言是在正德年间的最后一年,即正德十六年倡建恩波寺,距嘉靖二十三年也 有24年啊。且不说陈言在倡建恩波寺前何时就担任铜山水寨把总,也不说他奉建铜山城北门城楼后还有多长时间还在铜山水 寨把总任上,单这连续担任31年的铜山水寨把总任期,就不可能了。
笔者查阅了大量明代军官的任职时间,没有一个能在同一个地方担任同一个职务这么长的。像明中后期的诸多军官,高级军官诸如胡宗宪、朱纨、谭纶、卢镗、戚继光、俞大猷,中级军官诸如施德政、张万纪、沈有容等,他们在同一个地方,担任同一个职务,都没有这么长。其中最长的是戚继光,从隆庆二年(1568年)任蓟州总兵官起,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调往广东止,也不过15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明代的军官,在某个地方担任同一个职务,一般都是几个月到两三年,五六年的就很少见了。
笔者还查阅了《铜山志》中记载的,从清雍正二年即1724年到宣统三年即1911年的187年中,在铜山任职的144个参将,平均每人任职时间只有大约1.3年。因此说,陈言在铜山水寨任职31年,是不可能的。
这里还需说明的是,铜山水寨直到嘉靖四十二年,才设“钦衣把总”。据《铜山志·卷三武备志》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铜山水寨)改设钦依把总一员。”所谓“改设”,就是说铜山水寨在此之前,一直是由把总当头,没有钦衣把总这一职务。把总前多了个“钦衣”, 成为钦衣卫官员,自然比一般把总的地位高,而陈言到嘉靖二十三年还是一般的把总,哪来正德年间就披上“钦衣”呢?
因此说陈言倡建恩波寺不是在正德年间,应该与他奉建铜山城北门楼的时间一致,也就是大约在嘉靖二十三年。
二、恩波寺祀奉的神灵
明确了建寺时间,接下来要说一个问题:是先有恩波寺,还是先有“宦海恩 波”石刻?
在恩波寺后面的巨石上,有明福建右参政蔡潮的摩崖镌刻“宦海恩波”。此石刻是嘉靖五年蔡潮在水寨大山之镌刻。(顺便说一下,各种史料上,大都说蔡潮当时的职务是巡海道,其实不对,笔者查阅他的履历,蔡潮早在嘉靖元年,就任职福建右参政一直到嘉靖六年。这个问题,我县文史人士林喜勇先生曾撰文考证,这里就不说了。)在距“宦海恩波”几十米远的西边巨石上,还有题为“福建右参政蔡潮”的另一处摩崖石刻,这里也不多说了。
也许有人认为,也有可能是蔡潮见了恩波寺,受到“恩波”的启发,才在其后 的巨石上镌刻“宦海恩波”。这个问题,笔者已经在上文做了分析,毋庸赘述:既然“宦海恩波”镌刻于嘉靖五年,恩波寺修建于约嘉靖二十三年,因此可以肯定先有蔡潮的“宦海恩波”,后方有陈言倡建的恩波寺。
那么,陈言为何要给恩波寺取名“恩波”?所谓“恩波”,就是帝王的恩泽。南朝梁代文学家丘迟《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有诗:“参差别念举,肃穆恩波被。”想当年蔡潮登上铜山水寨大山,极目眼前浩瀚的大海,回想起自己从弘治十八年(1505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官以来,在仕途上屡屡升迁,长期受皇恩的泽被,沐浴着浩荡的皇恩,情景交融而写下“宦海恩波”这由衷的感慨,自不足为怪。
到了陈言担任铜山水寨把总,看到蔡潮18年前镌刻的这四个大字,当然也有他的感慨:别说你蔡大人当了这么大的官,连我这小把总,管理这手下几百号人马,不也是浩荡的皇恩所赐予的吗?就是说,陈言也感激于浩荡的皇恩。
再说陈言为何要倡建恩波寺。
要说这个问题,得先说说“奉建北门城楼”的重要性。何谓“奉建”?就是奉命修建。北门城楼地处铜山内海出口处,站在北门城楼上,就可以鸟瞰整个铜山内海,进而准确地了解海面的军情,也就可以更有效地防范来犯之敌。而倡建恩波寺,就是要借助恩波寺中神灵的庇护来振奋士气,激励官兵。把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就可知陈言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军事统 领了。
因此有必要说说恩波寺祀奉的神灵。
恩波寺祀奉的神灵主要是观音菩萨,也就是说陈言希冀借助拯救解脱人间危难的观音菩萨来保佑水寨所有官兵的安全。
陈言所处的时代,是嘉靖中期。这个时期,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海禁,使广大渔民和船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捕鱼和运输事业,生活无着使他们往往下海为盗;另一方面,这个时候,日本战国后由浪人组成的打家劫舍队伍形成,他们觊觎于中国东南沿海。这样,由这两种人组成的队伍,形成合力打家劫舍,进行武装掠夺骚扰;加上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上一些不法商人,尤其是官商,在利益的驱使下勾结这些势力铤而走险。这样,三种势力形成对东南沿海严重的威胁。
又再一个原因,由于明中后期的政治腐败,明初强大的海疆防卫能力已经不再。这使得海盗们往往在各处沿海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比如在这一时期,地处铜山水寨和悬钟城中间的走马溪,甚至成为国际海盗武装贸易的集散地,葡萄牙武装海盗商人在这里进行海盗贸易,周边的林、田、傅人家也成了获利者,他们“男不耕作而食必粱肉,女不蚕织而衣必 锦绣。”(引自俞大猷《正气堂集》)而 水寨的官兵们无可奈何,非但无法打击他 们,甚至还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水寨的指挥官,很自然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来保佑水寨官兵的安全。
哪一位神灵,具有这样的本领,保护水寨官兵的安全?无疑是能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观音菩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铜山水寨大山不是早有龙吟宫妈祖保护神了吗,为何还要祀奉观音菩萨呢?是的,铜山早在建水寨的翌年,即洪武二十四年就修建龙吟宫,祀奉妈祖,借妈祖之神保佑其官兵。但是在当时,她的主要功能还只是济困扶危、治病消灾(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妈祖才被清廷 赐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在施琅从铜山东渡台湾,收复台湾后的康熙二十三年,妈祖才再被赐封为 “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这是后话了。后来,有人直接认为妈祖就是观音的化身,认为妈祖乃其母梦得南海观音所赐药丸而孕。更有人认为妈祖是观音身 边的龙女——宋代丁伯桂《顺济至妃庙 记》云:“神,莆田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称道贤神女,或曰龙女也。”既然是观音的化身,或者是观音身边的龙女,那么在铜山水寨间,直接建一座祀奉观音的神庙,岂不是更为直接?查阅一下观音菩萨的神力,便可知道,这位大慈大悲的菩萨,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而前往拯救解脱。如是神灵,岂不更为水寨官兵欢迎?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原因,就是当时的龙吟宫,虽然说是在水寨大山之下,但它地处水寨大山之东,距离地处水寨大山之北的铜山水寨署还有几百米的距离。如果直接把恩波寺建在大山之间,那岂不是零距离——但凡遇到紧急军情,在地处水寨 大山之中的建恩波寺直接祀奉观音,无疑是最佳选择。
由此也可见当年陈言把总的良苦用心,历史也证明,由于有了观世音菩萨的庇佑,铜山水寨官兵变得英勇无畏。
三、恩波寺在历史上的贡献
笔者感到非常奇怪的是,自嘉靖中后期,《铜山志》等各种史书对恩波寺和铜山水寨的记载,一下子多了起来,仿佛要证明,恩波寺建寺数百年来,功业与德行圆满。请看:
——有了恩波寺;水寨大山由此被称之为观音亭山。据《铜山志》载:“水寨山,即九仙山,一名为观音亭山。”《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载:“故水寨署, 初建在水寨大山,即今观音亭山。”就是说因为有了观世音菩萨,水寨大山从此多 了一个新名,叫观音山。
——铜山水寨官兵参与走马溪战役并取得胜利。不管是《明史》,是《中国通史》,是《澳门大事记》,是朱纨本人的 《劈余杂集》,还是葡萄牙修士克路士的《中国志》等中外史籍,都记载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二月的走马溪战役。时铜山水寨官兵参与了浙江巡抚御史兼任提督闽浙海防军务、浙江巡抚御史朱纨部署并由都指挥使卢镗指挥的走马溪战役,击毙中外海盗商人143名,俘虏96名,这场胜利震惊了世界。
——在铜山水寨旁边兴建了造船厂。据明万历《福州府志》载,明隆庆元年 (1567年)铜山水寨造船厂(厂址在今大 澳)成为当时东南沿海著名的五大水寨造船厂之一。该厂以造军用船为主,也造民 用运输船、渔船等。
——取得碧浦东岳山之战的胜利。据《铜山志》《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和 1994年版《东山县志》载:嘉靖四十五 年,海盗曾一本等驾舟百余艘于泊浦澳登 岸,劫掠港口村。铜山水寨把总童乾率兵与海盗战于东岳山。童战死,朝廷令在海 边立董乾祠祭祀(可惜董乾祠今已无 存 ) 。
——铜山水寨官兵得以进驻澎湖。据 《铜山志》《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和 1994年版《东山县志》载:万历初年(1573~1578),明廷设“澎湖游兵”,调铜山水寨官兵进驻澎湖,后部分东山人 定居澎湖。
——截获救命粮食作物番薯并在张塘 试种成功。据《铜山志》记载,这一时期,铜山水寨巡逻船频频主动巡逻,曾截获并检查番船,从中获得番国禁止出口到 中国的番薯,张万纪随之将番薯送与张塘 村民栽种,并获得成功。从此,中国有了 救命粮食作物番薯的种植。
——把总张万纪歼灭无齿老海盗。据 《漳浦志》等载:万历二十五年,海贼无 齿老寇古雷,把总张万纪率铜山水寨官兵 擒歼之。
——奉旨开始在澎湖设军事据点。据 《漳浦志》等载:在万历初年抽调铜山水 寨官兵进驻澎湖后,又于万历二十五年 冬,从铜山水寨等抽调兵船,在潮汛期间前往巡查。而后该项任务由铜山与语屿两 水寨20艘兵船850名官兵(其中铜山水寨约 500名)承担巡查使命。
——取得东进“东番”打击倭寇的胜利。据《明史 ·沈有容传》和《铜山志》 等载,万历三十年冬(一说万历二十九 年),在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的部署下, 以铜山水寨16艘战船和浯屿水寨7艘战船组 成的联合舰队,由沈有容、张万纪指挥, 东进澎湖,狠狠打击了侵害福建商民和台湾高山族同胞的倭寇,使他们重见天日。 战后,凯旋之师在铜山水寨召开庆功宴 会,施德政满怀激情写下浩气长存的长诗 《横海歌》,抒发了打击倭寇捍卫国土的 豪情。
——崇祯初年,铜山水寨把总蔡而爖力战海盗刘香老。据《铜山志》《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和1994年版《东山县志》载:崇祯四年(1631年)海贼刘香老以贼众数百猝攻铜山,把总蔡而爖力战死之。
——水寨大山成为郑成功在反清复明的军事指挥部。据《铜山志》载,郑成功父子占据和割据铜山的时间共有36年(其中前18年是郑氏军队完全占据时代,后18 年是郑军与清军割据时代)。明朝灭亡 后,郑成功占领铜山,发誓反清复明,铜山成为其四大军事基地之一,而且是大陆 最后一个被清军占据的地方。
——郑成功部将为修建恩波寺而慷慨 解囊。在恩波寺后的铜山石室中有一巨石,石上镌刻着《仙峤纪言》,记载在郑成功占领铜山期间,共有洪旭、张进、黄廷、万礼、甘辉等43名将领,在募建观音亭(恩波寺)外殿时,乐捐白银三百两予以资助。就足见郑成功军队对恩波寺的重 视程度,进而也推知郑成功利用神的力量来激励将士捍卫海疆的巨大作用。
——铜山水寨成为郑成功四次亲临铜山驻地。据《台湾外记》载:“弘光元年乙酉,国朝顺治二年(1645年)……国姓与师莅铜。”这里的“国姓与师”,指的就是国姓爷郑成功同他的军队。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五月,时“郑成功……自领大队舟师铜山,候永历旨,以便会合恢复”。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八月郑成 功急切地等候永历帝使臣带来圣旨,同时利用铜山基地,加紧“复明”的人力物力准备。“八月,成功在铜山,整顿船只,训练士卒,候广西永历信到”。这时,郑成功“忽接叶、陈、邱、林(即同安知縣葉翼雲,教諭陳鼎,守將丘晋、林壯猷) 告急請援文,(郑成功)即整大队舟师回救”。之后,即移师镇海、铜山。”又据 《台湾外记》载:郑成功在铜山“候广西永历信到”后,即从铜山起兵,进攻邻近的雲霄城,城陷后又进军诏安。
——郑经部将周全斌重新占据水寨大 山。据《明季稗史》载,康熙元年(1662 年)十月,明藩主郑经部将周全斌军溃, 退守铜山,即重新占据恩波寺后的水寨大 山。铜山水寨成为郑氏军队反清复明的进 可攻退可守的海上坚固堡垒。
——辜朝荐高度赞扬军民坚持抗清的铜山是“忠义文献之区”。据《铜山志》 载:明末清初明大臣辜朝荐云:“铜为忠 义文献之区,孤城抗战,我国家三百年深 仁厚泽之报,仅得于铜。”这里的“孤城抗战”,指的是明亡后铜山百姓仍坚持反 清复明的大业。铜山人民因为反清复明的 情结,也付出巨大牺牲,全城人直到康熙五十二年才被允入正籍,期间遭受清廷的 压迫和剥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明末清初,恩波寺成了天地会的活动地点。据《东山县志》和曾五岳《天地会起源新考》载:明末清初,僧道 宗等在铜山组织并开展天地会、南少林反清复明活动。活动地点先在水寨大山……后来,其活动地点扩展到恩波寺等。永历 三年(顺治六年,1649),道宗统领漳南万姓,以“万姓同心,抗清扶明”为旗帜,其拜盟兄弟张耍(即万礼、万一)、 郭义(万二)、蔡禄(万七)。天地会所秘密从事的就是反清复明活动。
——恩波寺香火东播澎湖台湾。据刘小龙《海峡神缘》介绍,康熙三年,郑成功子郑经从铜山退守台湾时,恩波寺戒珍 禅师随郑入澎湖,在澎湖妈公西海滨修建观音亭,承接恩波寺香火。由此,恩波寺 香火东播台湾。
——仇视郑成功的清军烧毁恩波寺。据《铜山志》载,康熙三年,铜山终被清军占领。异族统治者怀着对郑成功军队和铜山军民的仇恨,烧毁了恩波寺。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恩波寺存在的重要性。
——清总兵黄镐重建恩波寺。据《铜山志》载,鉴于恩波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让清廷铜山总兵黄镐不敢对它侧目,尽 管恩波寺在“迁移(指清康熙三年的迁界)后废。康熙二年复界(实际应是康熙二十年),总兵黄公镐倡率重建。”这又从正面证明了恩波寺对异族统治的威慑力量。
——在清代,恩波寺后的水寨大山, 依然是极其重要的水寨。据《铜山志》 《漳州府志》载:恩波寺后的铜山水寨, 称驻防水师铜山营,在康熙十九年后,清廷始设总兵统标下三营,水寨大山为中营汛地,成为永久性水军指挥所。
——清初,恩波寺成为神界圣地。据《铜山志》载,这一时期,恩波寺被铜山军政界和海峡两岸商户民众看好,先后于 康熙后期在恩波寺之左修建苏公祠(苏公即铜山海防同知苏安世,后升提督军门,苏自康熙四十年任铜山右营游击,“兵肃 民安”“擒海寇,海氛以宁”,由此立庙,并树碑《都督苏公政德碑记》);乾隆二十四年,又由乡贤参将朱廷谟和其弟乾隆御前侍卫朱廷美在恩波寺右侧修建卢公祠(卢公名字事迹待考);而后,又添建无祠坛;光绪二十五年,在恩波寺左边又添建明林太师(史)公庙,内祀林偕春像,祀奉林太史。自此,恩波寺成为海峡两岸信众崇尚神界的圣地。
——恩波寺又是闽海关铜山税馆。据《铜山志》载,康熙二十三年,闽海关建立时,恩波寺之东廊三宝殿又成为闽海关 铜山税馆,到咸丰三年(1853年)方迁移至参将府(今县图书馆)右边为止。
——抗战时期,恩波寺成为东山军民坚持抗战的指挥所。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和1994年版《东山县志》载: 1939年7月11日,日寇飞机炸毁原东山县政府(今公园),县长楼胜利“乃改择恩波寺办公”,自此恩波寺成为东山军民抗战指挥所。楼胜利“率领岛上爱国军民,与日军展开生死搏斗。”到抗战最危急关头,有人向楼胜利建议将指挥所撤往云霄 县陈岱村,楼说:“我是东山县县长…… 只要东山还有一寸土地,我就要在这寸土地上与敌人战斗!”坚持在恩波寺指挥抗战军民与日寇顽强战斗。东山抗战军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将日寇赶下海。战后,在恩波寺后的小山上建抗战纪念亭,树抗战纪念碑,由楼撰《抗战纪念亭碑记》。恩波寺是东山军民浴血抗战的历史见证。
——恩波寺成为东山县人民政府所在 地。据1994年版《东山县志》载:1950年 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东山岛,驻地恩波寺的国民党政权东山县政府宣告结束,并在此成立东山县人民政府。1952年12月,谷文昌继张书田任东山县长,就在恩波寺办公。谷文昌在县长任上,一直到 1955年4月(他从1954年4月开始任东山县委书记),都在恩波寺办公,直到1956年 3月县政府迁移西埔结束。之后,恩波寺又成为东山城关镇人民政府(后又改为城关人民公社、铜山公社、铜陵镇)办公处, 直到21世纪初。
综上所述,恩波寺从建寺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可谓“功德圆满”:它为打击倭寇海盗、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大业、为天 地会反清复明活动、为抗战打击日寇、为东山新政权建立,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恩波寺是值得东山人民缅怀的古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