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闽南日报2016年3月17日报道的一篇《东山岛早有植树封沙惠农之举---明代万历年间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被发现》。首先必须感谢发表的作者,大家都是热心人,都是为挖掘历史还原历史,为先人歌功颂德。这碑文的发现过程其实并不是那样的简单,不少知情者纷纷来电询问究竟。为此,我把我们最早如何发现考究经过记录此文。
1992年是我在三中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第四年,由于担任美术老师,有缘和林锦荣、蔡森华等结识,从师生到艺友,相处时间虽不长,却曾经如同兄弟一般一起探究一起学习,登山观海,书画联谊,考古发现等事宜。书画是我的专业,学习书法是我一直坚持的一种修为,由于家父蔡维民是个对村史较为了解的文化人,写了好多书,爱讲故事,乐善好古,小时受他影响渐渐也喜欢了解村史以及先人的故事,加上对书法的热衷,特别喜爱古代碑刻书法,一旦当地哪有碑文摩崖石刻总喜欢去学习,探个一二,当时,蔡森华还是东山三中毕业班的一名学生,喜欢书画、有准备报考艺校的动机,平时经常和蔡炳雄等到寒舍一起探究学习书画,记得那年10月份的一个夜晚,蔡森华和蔡炳雄来到我家后安沙堆上探讨书画、聊天时告诉我,说到他们村里有两块古碑,都露出地面一部分,目前还没有人知道那是记录什么朝代发生过何种事件的碑刻,蔡老师你对书法有一定的研究,经常研习古代碑帖,想必你一定能看出个来头,一听此事,我真的很兴奋也好奇,过去从没听人说过,当晚我们带上手电筒马上亲临现场去探个究竟。月光下,来到一块杂草丛生、粪堆密布、恶臭散发的地方,除了一些猪圈粪堆乱石外,没有什么大型建筑物,旁边只有一条通往大路口方向的小村道,碑旁边没有路,几乎看不出有人去过,到处是臭菊、鬼针草龙舌兰马樱丹等,我们好不容易钻进去,到了碑前时踩得满脚都是猪粪狗屎的,身上粘满鬼针刺,手上也被划伤几道小伤痕,特别是蚊子蜘蛛到处都是,路过老人或许出于迷信好心的指着我们说:“小孩你们不懂事啊!最好不要去动它,不知何种古物,有神灵的……” 可是为了找碑看碑,这些几乎都无所谓了。看过去两碑相距不到5米,一立一斜,其一座东南向西北,其二座东北向西南,表面沾满灰尘,潮湿的地方附着石花和苔藓,我们摆开杂草荆棘,小心的擦拭露出地面的碑文,由于年代久远石头已风化严重,根本看不清,于是我们用手电筒照射,在光的作用下通过字的凹槽阴影分辨出部分的文字;竖着的碑文露出面积较大,推开周围石头掰开周围泥土杂物,字就依稀可见,大楷书法,当晚就弄清该碑,碑额:“皇明”,碑文:“文林郎浙江淳安县知县清溪蔡先生暨配温惠林孺人墓道”,回家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是块蔡方平的墓道碑,家父曾经讲过每逢清明时节,浙江淳安县有部分老百姓为感恩蔡清溪(蔡保祯之父)必须提前个把月来大帽山给蔡先生扫墓,就得路经林边此处,传说必先于此叩拜,可未提及碑刻之事。第二块碑斜立着,上端碑额两排是篆书字体,当时只识得几个字,其他都没弄清楚,也不知是横读还是竖念,我们只好先按碑文字样临写下来,回家后,我独自对抄写下来的篆书进行考究,通过查阅篆书字典逐字对照,终于初步得出这题额内容:“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字样,我平时经常拜读祖上蔡保祯《柳溪集》,印象中的一篇《题竖碑邑侯郑公惠农功德颂碑小引》让我顿悟,该文应该就是记录此碑竖碑大意,兴致正浓,继续对相关文字进行核对,确认该碑就是《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无误!一直到天亮,总算没白熬。后来历经数月研究,自己斗胆的做出了在碑文还没被挖掘出土之前向闽南日报投稿的想法,当时理念就是想让人们知道这碑大意,让人们认识古碑的意义,不要迷信神灵等,激发大家一起来重视和保护,于是在1993年5月9日我写了一篇《东山发现两方明代封沙惠农碑刻》报道,1993年5月27日就见报,由于碑文尚未出土,也从未写过报道,写的不够具体确切,但是就是因此次报道很快引起了县、村的注意,目的达到了。
闽南日报1993年5月27日
时间过得很快,几年来始终不忘对该碑的进一步探究,可还是没人挖掘,古老的物品村里人因为迷信也不敢随便动土,所以始终不可看到碑文全貌,心里一直叹息,也一直期待村人或政府早点来保护,让那段历史早日重放光彩,荫庇后世,让后人传颂。1998年东山在关帝庙侧准备建设东山历代碑刻展示走廊,获知林边村有这样的两块碑后,马上联系了镇村干部,带领一班挖掘工作组来到林边村,准备对该碑进行挖掘搬迁,要求村干部协调必须把该碑集中统一起来陈列到城关碑廊,声称该碑立此小村落没有什么影响力,到了碑廊会让更多的世人关注,说的也不无道理,几次与村民协调到争执,搬迁工作也难以开展。当时,我适逢在蔡森华家聊天,林边村蔡理章先生也来到他家,这个时候也是我首次认识蔡老先生的,他是村里老年会长,村中贤达,德高望重,老人说到县里要强行移碑的事宜,向我询问该碑大意后,底气十足的说了自己见解看法,当时,我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由于对此碑情有独钟,说了一席这样的话:“这碑绝对不能移,移了就失去了该碑的意义,一方碑刻肯定是记录着该地方所发生的某种可歌可泣的事件,一方水土,是该由本地老百姓去向世人诠释,竖碑的历史、地理情况、时代背景、人文事件等等,如果移到别的地方慢慢的只成为观赏品,碧浦湖塘一带的村民就会渐渐的忘掉了这段救黎民百姓好县令的感人事迹,这还有什么值得光宗耀祖的东西呢?仿佛就似龙宫拔掉金箍棒”。老人听后,对我赞许有加,非常激动,问我是谁,就这样因对此碑关心和蔡理章老人结此善缘,我也感到荣幸。过了些日子,县里又有一拨人员到村里决定移碑,蔡理章老先生马上召集村耆开会,全村触动一致不同意搬迁,最后县里也只好遵循群众意见。其实,正因迁移这事,很好的刺激了当地村民保护意识,似懂非懂的意识到这古碑是好东西,便择日自行挖掘,在蔡理章会长召集下村民群策群力,村民自愿无偿的腾出猪圈粪堆等地面,不出三天便按原碑刻位置格局竖起,保护了古代先祖遗留下来的一笔无价之宝,先人竖碑立传,讴歌载道,还原历史,再现辉煌!我认为蔡理章老先生功不可没!
林边村有个年轻贤达蔡亚忠,有文化,当时又是个种植芦笋能人,为人朴实厚道,才思敏捷,做事敬业,不视利,记性好,实干型喜欢研究,不但熟知当地人文能说善写,还是县里灯谜协会会员、文化中心户,与东山文艺界名流林长华、朱锦华等先生交厚,每每逢年过节村里都是他一人主持操办灯谜文化活动。这次挖掘工作自然少不他了。话说碑刻挖掘后,他也积极在探究碑文,由于字迹模糊,风化严重,很难探个来头,1998年夏,大家知道我对此碑有些初步的了解,报纸早前我已经有刊登过,于是蔡亚忠和蔡森华来到我家与我商讨如何考究事宜,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两人渐渐成为挚友,为了彻底查清这碑文,我们感到非常投缘,意见相同配合默契,我们到实地观看后,我说只有通过拓片才可能把字辨认出来,于是准备择时对碑文进行拓片,有蔡亚忠蔡森华,我们三人相信有能力做到,当时信心十足,等待天气好的一天到来,终于在1998年7月的一天早晨,天气晴朗,我们一大早就把准备好的工具集中到碑下,三人开始对碑体进行清洗,你喷水,我糊纸,他按刷,一来一去配合协调,分工明确,可是碑体太高2米多,宽近一米,又是在山坡路边,时有微微的落山风,给操作带来不便,第一次没经验,因面积大糊上的宣纸还未干之前部分宣纸就被风吹落,当时也并没有用上特制白芨水,只用稀释浆糊水代替,三人开始觉得实在遇到难题了,不过还是边做边总结经验,一次失败,第二次再来,商讨后决定从上到下按小片分段操作,慢慢分拓下来,这次终于成功了,字迹慢慢的出现了,可惜已是近于中午,山风渐渐的阵阵来袭,艳阳高照纸张收缩已出现少许开裂,拆下过程更难,尽管非常小心谨慎,最后一段还是被风刮断,即使不很完美,不管怎样,此次拓片就算成功,三人都很满意了。当天晚上8点,我们三人一起相聚在我画室,开始对拓片文字逐一进行考究核查,认真辨认,有误的模糊不清的用方格扣上,经过几个小时辨认,当晚已有近百分之八十的文字被确认出来了,有通过查阅《东山县志》、《诏安县志》、《柳溪集》等史书、文献,弄清碑的来龙去脉,这样更进一步详细的确定了竖碑时间,篆额、撰文、书丹以及金石洪淡各司,参与竖碑和主持竖碑人物,事件的内容经过已基本明确。当晚,我们三人无比激动,忘了夜深,终于如愿以偿还原四百多年前明代诏安五都碧浦(今日湖塘村)一带在邑侯郑公倡导规划下,利导民众种草安沙,合理耕作的感人事迹。
碑刻记载的邑侯郑化麟,字文兆,号芝山,明代嵊县人。据《民国嵊县志.卷十四.人物志.乡贤》记载,化麟居德政乡(今三界蒋镇长桥一带),自幼聪慧好学,由拔贡登万历癸卯顺天乡试,以父老思禄养而乞职,授弋阳县令(在今江西),甫除职而父殁,后补诏安县令(今属福建漳州),在他任上时,建诏安报国寺,又在南山小峰培土修塔,下宽顶锐,顿成耸秀之观。与屹立在县东南海边腊洲山上的祥麟塔文光辉映。据传,在小峰培土后的百余年间,诏邑之科第就“稍稍蝉联而起”,人才辈出,誉称“海滨邹鲁”。化麟辖诏安为县令期间,虽官小位卑,却能体恤百姓,安沙利民,任劳任怨,是一位难得的贤官,他有功于民,历史不会忘记,功德载碑就是最好的证明。化麟恪守庭训于官,再升为广信府(江西,治上饶)同知。(明代府同知,授正五品,分掌巡捕获、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同知与通判并右为地方政权厅一级长官。)他体恤民情,减免徭役,后迁常德通判,减商舶税,职司诘盗,冒险抓捕盗贼首领共计十八人,终致积劳成疾,遂解组归里,八个多月后即卒,实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化麟有德有才,查《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其有《山居吟》、《南北游诗集》等著作存世。
1998年秋冬,我开始独自的给碑里的内容进行描摹,又经常去现场细看核对,终于有百分之九十的文字弄清了,其实当时还有个目的就是去学习书法和欣赏,觉得张敏所书取法欧阳询,回来后按原来碑刻尺寸也尝试应用欧体进行书写,历经5个月时间,我大小一共书写九遍,每张都要写上近四天时间,经常邀请蔡亚忠,蔡森华进行研讨,校正,使得碑文纰漏较少,1999年,一张递送蔡亚忠先生收藏,不久应林边老年会长之托,重写一副用仿拓片形式黑底白字按原规格完整一张,并出资装裱全部无偿的献给林边村,如今挂于林边蔡氏宗祠永锡堂。
1999年3月1日,由于内容已经明确,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宣扬正道,我开始对1993年投稿的内容进一步修正,整理出比较完整的内容第二次向闽南日报社投稿,当时,负责这版的苏先生来电核实本人身份后,对此发现也非常激动,认为这是目前唯一的一块古代歌颂地方官植草封沙的碑刻,在漳州实属罕见,也是首次发现,新鲜!很快刊登了,题为《东山发现一方明代封沙碑刻》,(1999年3月26日星期五闽南日报第2版综合新闻)。
闽南日报1999年3月26日
很快湖塘林边小村有封沙古碑成了家喻户晓的事,经常有慕名而来的观看,1999年10月艺术界林学东、张贤明、杨颖哲、孙用钊、吴耀中、蔡森华、林济华、林文金、叶福添、林大庆等知名书画家相约华艺斋联谊笔会,当天他们都在在碑下留影纪念。
2003年,为便于阅读,我把碑文内容缩小进行书写,并装帧成册,共三本,其一《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公德颂碑》,其二《题竖碑郑邑侯封沙惠农功德颂碑小引》,其三《碑中主要历史人物注》。
2003年手抄本
2004年,东山县对谷文昌纪念馆进行布展,宣传部非常重视,我被借调参与布置工作,由于涉及到历代治理风沙情况这版,主要就是要获得碑中内容和拓片,需要得到我的配合,宣传部委派陈立群馆长负责全面的布展安排,当时派馆员阿元和阿玲到我家收集该碑文相关资料,当时我也非常支持,无偿的把书写好的以上三帧线装本献给布展组委会借阅打印,存档。同时带领和协助他们一起到林边进行拓片,如今,陈列在谷文昌纪念馆里的《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公德颂碑》拓片还是我亲手装裱到泡沫板上,当时有汤可行、林文义,林文金、林济华、林俊奇、沈妙静等的东山书画家名家均知道这事。
2007年秋,缘于嵊县先贤郑化麟,现任民航嵊县导航台,朱刚、教授学者,为了整理编写[乡贤寻踪]:追记明代嵊县乡贤郑化麟,在网上和有关报道中得知东山湖塘林边村有郑化麟颂碑事宜,知道此事我最为了解,于是通过联系东山县政府、村支书蔡朝平联系到我,向我详细了解了该碑所有相关情况,我非常积极的配合,当时给他发送碑刻图片、碑刻资料文档以及蔡保祯《柳溪集》中的《题竖碑郑邑封沙惠农功德小引》《碑文手抄本》等,无偿的帮助他,提供编写方便,时朱先生非常感激,2008年4月19日朱先生便在“徙剡虞人的博客”中发布了《乡贤寻踪郑化麟》该文,虽没详尽描述当地三青年发现情况,挖掘时间有些不吻合,但是基本把挖掘保护到发现整理全过程做出了高度概括。不久,原博物馆馆长孙英龙先生结合我的报道后比较详细的报道过这碑,先生按事实阐明了碑文发现的大意。
2014年我又按原来尺寸采用绢布书写两幅,选择一幅参加2015年6月在东山县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名家作品展”。2015年,陈城镇湖塘村为蔡保祯塑像,剪彩活动期间,应村里需要,自行装裱无偿的挂在孝子祠展示,以供来宾参观拍照,同年,应政府办存档研究需要,也积极的配合,向他发送碑文等相关资料。
今年,感谢东山资讯网,给我发来的朱刚先生《文史钩沉·郑化麟:四百多年前东山人为他竖碑立传》,该文在资讯网发布后不久,我应其要求,向他们提供该碑文高清图片数张以备存档研究。不久,闽南日报黄先生也刊登了《东山岛早有植树封沙惠农之举---明代万历年间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新发现》。
今日应陈城镇政府沈龙宝先生造访,先生满腔热情,多年来一直非常关心地方文化建设,适逢东山建县百年之际,认为整理当代和古代封沙惠民的事迹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即可对先贤歌功颂德,又可给后世弘扬正气,这是村里一大盛事。很高兴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我热情的接待,给他提供该碑文相关内容及图片。
行文至此,我也借用朱刚先生的描述的一段话:“穿越时空,返回四百多年前的大明朝,依稀见得这位“焦裕禄”般的县官身先士卒,顶着海风,带领群众植草封沙的场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朝代更迭,多少人与事被历史的风尘多掩盖,惟有先哲精神不灭。郑化麟为民造福,泽被万代,无愧于乡贤之名,他为故乡嵊州竖立了一座恒久的丰碑!”
我感悟在东山,明代知县郑化麟乡贤虽不比当代谷文昌县长辉煌的业绩,成功治愈了几百年来东山人饱受风沙毒瘤之害,世代铭记,后世楷模!但是我们也应该永远铭记明代郑公这段历史,虽然植草封沙,利导耕作,制定乡规民约等方式,在现代人看来似乎很平常,即使不能完全控制风沙之害,也算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取的一定的效果,安沙此举在湖塘村一带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至今我家后面还有个名副其实的安沙堆(今人叫法,明代起群众为感恩传颂其为郑公堆,堪称与苏公堤相同美誉),因此保护了一方水土,造福当地黎民百姓,年获丰收,民众安居乐业,树碑立传,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此举已经是个非同一般的政绩,功德无量,万民敬仰!
——2016年4月1日星期五艺斋蔡毅华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