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版权 彩图 名单 序、前言 凡例 目录 概 述
大 事 记
一、唐垂拱二年至清宣统三年 二、中华民国元年至1950年5月10日 三、1950年5月东山解放至1988年
卷一 政 区
第一章 建县沿革 第一节 建县缘起 第二节 县名由来 第三节 县域 县界 一、县 域 二、县 界 第四节 县地隶属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建县前区域划分 第二节 建县后政区 一、民国时期政区 二、解放后政区 第三章 乡 镇 第一节 西埔镇 第二节 铜陵镇 第三节 康美乡 第四节 樟塘乡 第五节 杏陈乡 第六节 前楼乡 第七节 陈城乡
卷二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 质 第一节 地层岩性 一、地 层 二、侵入岩 第二节 构 造 一、褶 皱 二、断 裂 第三节 矿 藏 一、石英砂 二、辉绿岩 三、花岗岩 四、高岭土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节 地貌分区 一、西北部低丘台地区 二、东南部滨海小平原区 第二节 地貌类型 一、低 丘 二、台 地 三、滨海小平原 第三节 海岸地貌 一、海 湾 二、港 澳 三、岬 角 四、滩涂沙滩 第四节 岛 礁 一、岛 屿 二、岩 礁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第一节 四季划分与特征 一、春季(3~6月) 二、夏季(7~9月) 三、秋季(10~11月) 四、冬季(12月~翌年2月) 第二节 气候分区 一、西北低丘台地温暖少水区 二、东南滨海平原温暖缺水区 第三节 气象要素 一、气 温 二、降 水 三、日 照 四、辐 射 五、相对湿度 蒸发量 六、风 第四节 物候 物象 一、物 候 二、物 象 第四章 水 文 第一节 地表水 一、小溪沟 二、池塘 坝 三、水 库 第二节 地下水 一、基岩裂隙水 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 三、松散岩类孔隙水 四、不宜农灌的地下水 第三节 水 质 一、地表水及客水水质 二、地下水水质 三、近海海水水质 第四节 海潮海浪 一、潮 流 二、潮 汐 三、海 浪 第五章 土 壤 第一节 土壤类型 一、水稻土 二、风沙土 三、砖红壤性红壤 四、盐 土 第二节 土壤分布 一、土壤区域分布 二、土壤微域分布 第三节 土壤母岩母质 一、土壤母岩 二、土壤母质 第四节 土壤耕作层养分 第六章 植 被 第一节 植被种类 一、林木 草菅 二、果 树 三、农作物 四、花 卉 五、药作植物 六、绿肥植物 七、海藻植物 第二节 植被分布 一、森林植被 二、灌丛草被 三、海岸植被 四、草山草被 第七章 野生动物 第一节 陆上动物 一、兽 类 二、鸟 类 三、爬行类 四、昆虫类(农业) 第二节 水生动物 一、鱼 类 二、软体动物 三、节肢动物 四、其他海生动物 第八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 灾 第二节 风灾 潮灾 涝灾 第三节 地 震
卷三 人 口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第一节 人口总量 第二节 人口自然增减 第三节 人口迁徙 第四节 人口分布 一、全县密度 二、区域分布 第二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民族姓氏构成 一、民族构成 二、姓氏构成 第二节 性别构成 第三节 年龄构成 一、年龄组比例 二、平均寿命 三、百岁寿星 第四节 文化构成 第五节 职业构成 第六节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 第三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状况 第二节 家庭结构 第四章 人口控制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一、县计划生育委员会 二、乡(镇)村、街道居委会计生机构 三、宣传及技术队伍 第二节 节育绝育 第三节 晚婚晚育 第四节 优生优育 一、优 生 二、优 育
卷四 农 业
第一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耕 地 一、面 积 二、耕地改良 三、耕地类型 第二节 草 场 一、疏林草丛类草场 二、田隙地类草场 三、林隙地带草场 第三节 劳动力 第四节 农机具 一、耕作机具 二、播种插秧农具 三、排灌机具 四、植保作业用具 五、收获农具 六、农产品加工用具 七、农用运输工具 第五节 综合农业分区 一、西北部低丘台地果林蔗粮区 二、东南部滨海小平原渔林油菜区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私有制 第二节 土地改革 第三节 农业生产互助组 第四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一、初级社 二、高级合作社 第五节 人民公社 第六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三章 农作物 第一节 甘 薯 一、面积与产量 二、薯作类型 三、品 种 第二节 水 稻 一、面积与产量 二、稻作类型 三、品 种 第三节 麦豆杂粮 一、大小麦 二、大 豆 三、杂 粮 第四节 芦 笋 一、面积产量 二、经济效益 三、促产措施 第五节 花 生 一、面积产量 二、类型与品种 第六节 蔗果及其他作物 一、甘 蔗 二、蔬 菜 三、果和茶 四、其他经济作物 第四章 农技农艺 第一节 耕作制度 第二节 良种推广 一、良种引进与繁育 二、水稻杂交优势利用 三、推广的主要良种 第三节 播种栽培 一、水稻种植 二、甘薯种植 三、小麦种植 四、花生种植 五、芦笋种植 六、甘蔗种植 第四节 肥料施用 一、种类及用量 二、施肥方法 第五节 水 管 一、水稻水管 二、甘薯水管 三、花生水管 四、甘蔗水管 五、芦笋水管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 二、甘薯病虫害防治 三、花生病虫害防治 四、芦笋病虫害防治 第五章 畜禽养殖 第一节 饲养量 第二节 畜禽品种 一、猪 二、鸡 三、牛 四、羊 五、鸭 六、鹅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三级兽医网 二、防 疫 三、治 病 第六章 农业机构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一、农业委员会 二、农业局 三、农业机械管理站 四、畜牧局(办公室) 第二节 事业机构 一、农业局下属事业机构 二、农业机械管理站下属事业机构
卷五 林 业
第一章 森林资源 第一节 树种及其分布 一、树 种 二、林种分布 第二节 森林蓄积量 第二章 山林体制 第一节 山林权属 一、国家所有 二、乡镇所有 三、大队(村)所有 第二节 调处山林权纠纷 第三节 自留山划分 第四节 林业生产责任制 一、国有林生产责任制 二、乡(镇)有林生产责任制 三、村有林生产责任制 第三章 林业生产 第一节 采种育苗 一、采 种 二、育 苗 第二节 造林育林 第四章 森林保护 第一节 护林队伍 一、林业专业队 二、专职护林员 第二节 依法治林 一、法制宣传教育 二、查处乱砍偷伐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一、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二、木麻黄木毒蛾防治 三、森林害虫天敌 第四节 森林防火 第五节 林政管理 第五章 防护林效益 第一节 改善小气候 一、降低风速 二、增温作用 三、降低蒸发量 四、提高湿度 第二节 改善生产条件 第三节 经济效益 第六章 木麻黄栽培技术 第一节 木麻黄种类 一、短叶种(木麻黄) 二、长叶种(坚木麻黄) 三、长叶细(细枝木麻黄) 第二节 木麻黄造林技术 一、良种壮苗 二、适时植树 三、合理密植 四、宿土造林 五、大穴深栽 六、雨天造林 第七章 林业机构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一、林业局 二、绿化委员会 第二节 国营企事业单位 一、林业工作站 二、国营苗圃 三、国营林场 四、木材公司
卷六 渔 业
第一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捕捞渔场 一、沿岸作业区 二、近海作业一区 三、近海作业二区 四、外海作业区 第二节 养殖水域滩涂 一、东山湾南部贝藻类增养殖区 二、诏安湾北部贝类增养殖区 三、西埔湾鱼虾(海珍品)综合增养殖区 四、东南沿海藻贝养殖和海珍品增殖保护区 五、淡水养殖区 第三节 劳动力 第四节 生产工具 一、渔 船 二、渔网渔钓 第五节 渔港码头 一、后澳避风港 二、大澳渔港码头 三、南门渔业码头 四、澳角避风港 五、冬古避风港 六、宫前避风港 第六节 电讯设施 一、闽南渔场指挥部无线短波岸台 二、东山县渔业信息站 三、渔业信息点 四、探捕信息船 五、普通渔船电信设备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私有制 第二节 民主改革 第三节 互助合作 一、渔业生产互助组 二、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 三、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 第四节 人民公社 第五节 多种经营形式 一、股份制生产单位船 二、新联合体 三、港台投资合作渔业 四、单位合作渔业 五、个体渔业 第三章 水产品产量 第一节 总产量 第二节 主要种类产量 一、鱼 类 二、软体水生动物 三、节肢动物 四、海藻类 五、其他海产动物 第四章 海洋捕捞 第一节 定置作业 一、闸泊作业 二、竹桁作业 三、档桁作业 第二节 拖网作业 一、搬山网作业 二、掷 仔作业 三、牵风作业 四、打鸼作业 五、对拖作业 六、单船拖网作业 第三节 刺网作业 一、蠘绫作业 二、沿仔绫作业 三、幼绫作业 四、多层绫作业 五、大目流刺网作业 六、三重流刺网作业 七、鲎绫作业 第四节 敷网作业 一、驶艚作业 二、 作业 三、四碇 作业 四、竹排 作业 五、敲 作业 第五节 围网作业 一、算网作业 二、灯光围网作业 第六节 钩钓作业 一、带鱼 作业 二、  作业 三、吧哴 作业 四、鲨鱼 作业 五、鳓鱼 作业 六、空饵钓作业 七、乌鱼钓作业 八、鱿鱼手钓作业 九、石斑鱼手钓作业 第七节 其他作业 一、龙虾罾作业 二、章鱼螺作业 第五章 水产养殖 第一节 海贝养殖 一、牡 蛎 二、泥 蚶 三、蛤 四、扇 贝 五、乌  六、珍珠贝 七、鲍 鱼 第二节 海藻养殖 一、紫 菜 二、海 带 三、赤 菜 第三节 海水鱼虾养殖 一、对 虾 二、鱼 类 三、红 蟳 第四节 淡水鱼养殖 一、池塘养鱼 二、水库养鱼 三、埭沟养鱼 第六章 科技推广 第一节 推行兼轮作 一、海洋捕捞兼轮作 二、养殖兼轮作 第二节 渔网改革 一、竹桁网改进 二、刺网革新 三、拖网改进 第三节 机电器装置 一、起绫(网)机 二、机电动力装置 三、探鱼器与定位仪 四、水下灯 五、节油减烟器 六、鱼类保鲜隔热舱 第四节 种苗引进培育 一、罗非鱼饲养 二、鲤鱼人工孵化 三、鲢鱼人工孵化 四、华贵栉孔扇贝养殖 五、太平洋牡蛎养殖 六、福寿鱼养殖 七、海湾扇贝养殖 八、革胡子鲶养殖 九、福寿螺养殖 十、东方对虾养殖 十一、日本对虾养殖 十二、鲍鱼人工育苗与养成 第五节 其 他 一、人工鱼礁 二、玻璃钢灯艇 第七章 渔政渔监 第一节 渔政管理 一、禁止电、炸、毒鱼 二、实行作业渔船许可证制度 三、保护海珍资源 四、幼鱼检测 五、禁止污染水域 第二节 渔港监督 一、船舶登记 二、船员培训 三、事故处理 四、违章处理 第八章 渔业机构 第一节 闽南渔场指挥机构 第二节 行政管理机构 第三节 事业机构 一、水产技术推广站 二、鲍鱼增殖站 三、水产研究所 四、渔业经营管理站 五、渔政管理站 六、漳州渔港监督东山监督站 第九章 渔镇渔村 第一节 铜陵镇 第二节 宫前村 第三节 澳角村 第四节 冬古村
卷七 水 利
第一章 淡水资源 第一节 资源与利用 第二节 水利化分区 第三节 水质检验监测 第二章 农田灌溉工程 第一节 地表蓄水工程 一、改造和开发溪塘 二、兴建水库 第二节 地下水开发工程 一、埋设地下集水卧(暗)管工程 二、打井喷灌工程 第三节 引水工程 一、向东渠引水工程 二、云东三级抽水机站引水工程 第四节 提水工程 第三章 堤防工程 第一节 御潮工程 一、农田堤防 二、南门防潮堤 三、八尺门海堤 第二节 围垦工程 一、浅滩筑堤围垦 二、西埔湾围垦工程 第三节 治涝工程 一、铜钵治涝工程 二、东赤港治涝工程 第四章 人畜饮用水工程 第一节 农村及家井供水工程 第二节 城镇自来水工程 第五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县水利电力局 二、县抗旱防汛指挥部 三、工程机构 四、乡镇水利管理中心站 第二节 工程管理 第三节 综合经营 第六章 抗灾纪略 第一节 抗旱灾纪略 第二节 抗涝潮灾纪略
卷八 工 业
第一章 所有制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 第二节 集体企业 一、二轻局所属企业 二、工业局所属企业 三、交通局所属企业 四、外贸局(公司)所属企业 五、民政局所属企业 六、教育局所属企业 七、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所属企业 八、劳动局所属企业 九、水产局所属企业 十、商业局所属企业 十一、粮食局所属企业 十二、供销社所属企业 十三、侨务科所属企业 十四、人民银行所属企业 十五、乡镇企业局所属企业 第三节 公私合营企业 第四节 国营企业 一、工业局所属企业 二、二轻局所属企业 三、交通局所属企业 四、水电局所属企业 五、粮食局所属企业 六、水产局所属企业 七、物资局所属企业 八、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所属企业 九、商业局所属企业 十、盐场管理处所属企业 十一、华福酒店所属企业 十二、经济委员会直属企业 第五节 “三资”企业 第二章 主要工业门类 第一节 建 材 一、砖 瓦 二、石 料 三、壳 灰 第二节 电 力 第三节 水产品加工 第四节 造 船 第五节 塑料加工 第六节 冷 冻 第七节 罐 头 第三章 主要厂矿与名优产品 第一节 主要厂矿 一、县农械厂 二、县糖厂 三、县水产造船厂 四、县梧龙硅砂矿 五、县硅砂矿 六、县印刷厂 七、县塑料绳缆一厂 八、县微型水泵厂 九、县造纸厂 第二节 名优产品 一、老大发号锄头 二、青狮牌甘薯抽 三、红葫芦牌渔钓 四、硅 砂 五、塑料绳缆 六、微型水泵 第四章 管 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县经济委员会 二、工业局 三、二轻局 四、乡镇企业局 第二节 产供销管理 一、工业局系统产供销管理 二、二轻局系统产供销管理
卷九 盐 业
第一章 原盐生产 第一节 面积与产量 第二节 生产工艺 第三节 生产工具 第二章 生产关系 第一节 私有制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 一、初级生产合作社 二、高级生产合作社 三、人民公社盐业生产大队和公社盐场 四、乡(镇)村办盐场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 一、地方国营双东盐场 二、地方国营西港盐场 三、地方国营向阳盐场 第三章 盐场基本建设 第一节 盐田基建 一、盐 坎 二、纳潮沟、排淡沟 三、卤 井 四、圩 堤 第二节 储运设施 一、坨 地 二、运盐码头 三、运盐路 第四章 盐政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公收管理 一、盐质评级 二、公收计量 三、仓储管理 第三节 运销管理 一、运销体制 二、分类销售 三、批销计量 第四节 缉私护盐 一、缉私组织 队伍 二、缉私记略
卷十 交 通
第一章 水 路 第一节 渡口 航线 第二节 港口 航线 一、港 口 二、航 线 第三节 码 头 一、东山港内码头 二、其他港澳内的码头 第二章 陆 路 第一节 古 道 第二节 公 路 一、省 道 二、县 道 三、硅砂专用道 四、乡村道 五、机耕道 第三节 公路堤坝 第三章 运 输 第一节 客 运 一、肩 舆 二、自行车客运 三、摩托车客运 四、汽车客运 五、渡船载客 六、轮船载客 第二节 货 运 一、肩挑 背驮 二、牛车载运 三、自行车载运 四、手推车载运 五、拖拉机载运 六、汽车载运 七、船 运 第三节 原盐硅砂专运 一、原盐专运 二、硅砂专运 第四节 搬运装卸 第五节 专业运输单位 一、地方国营东山县航运公司 二、地方国营大 航运公司 三、东山县水运公司 四、东山县打捞(救助)队 五、东山汽车运输站 六、东山县公共交通公司 七、东山县汽车运输公司 八、东山县交通服务公司 九、东山县搬运装卸公司 第四章 交通运输管理 第一节 行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行政事务 第二节 运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运价管理 第三节 航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船舶管理 三、船员管理 四、航道管理 五、规费管理 第四节 路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公路养护 三、公路绿化 四、清理路障 第五节 交通监理 一、监理机构 二、日常监理事务 三、事故处理
卷十一 邮 电
第一章 机 构 第一节 驿 铺 第二节 民间信局 第三节 县邮电局 第四节 支局(所)信柜 一、邮政信柜 二、县邮电局下属支局、所 第二章 邮 政 第一节 邮 路 一、县间邮路 二、海上邮路 三、县内邮路 四、农村投递线路 五、城区投递段路 第二节 邮政设施 一、运输设备 二、营业 分拣设备 第三节 邮政业务 一、函 件 二、包 裹 三、汇 兑 四、报刊发行 五、机要通信 第四节 邮政储蓄 第三章 电 信 第一节 电 报 一、网 路 二、设 备 三、业 务 第二节 电 话 一、长途电话 二、市内电话 三、农村电话 第四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生产劳动管理 第二节 技术质量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卷十二 商 业
第一章 所有制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 第二节 集体商业 一、供销合作商业 二、合作商店 三、乡、镇商业 第三节 国营商业 一、商业系统 二、物资系统 三、外贸系统 四、其他系统 第二章 商品流通 第一节 流通渠道 第二节 商品购销 一、生产资料购销 二、水产品购销 三、专卖物资购销 四、日用工业品购销 五、农副产品购销 第三节 商品储运 一、储 存 二、商品运输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第一节 饮食业 一、经营网点 二、风味小吃 第二节 服务业 一、旅 社 二、理 发 三、照 相 四、修理服务业 第四章 对外对台贸易 第一节 对外贸易 第二节 对台贸易 第三节 补偿贸易 第五章 管 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商业局 二、物资局 三、烟草专卖局 四、对外贸易公司 五、对外经济委员会 六、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七、乡镇企业管理局 第二节 经营管理 一、计划管理 二、统计检查 三、财务管理 四、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卷十三 粮油经营
第一章 粮食交易 第一节 粮食市场 第二节 经营网点 第二章 粮油购销 第一节 粮油统购 一、粮食统购 二、油料统购 第二节 粮油统销 一、粮食统销 二、油料统销 第三节 粮油议购议销 第三章 仓储管理 第一节 粮仓建设 第二节 仓管制度 第三节 虫害防治 第四章 粮油调运 第一节 县内调运 第二节 县外调运 第五章 管 理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经营机构 一、油脂公司 二、粮油贸易公司 三、粮油食品工业公司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四节 粮油票证管理
卷十四 工商行政物价计量管理
第一章 市场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集市建设 一、城关市场 二、西埔圩市场 三、杏陈圩场 四、后林圩场 五、陈城圩场 六、康美圩场 七、大 市场 八、西坑、石坛、前梧、岱寮圩场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 第三节 水产市场管理 第四节 市场规费 第二章 工商企业管理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第二节 商标管理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第三章 物价管理 第一节 市场物价 一、大米价格 二、水产品价格 三、芦笋收购价格 四、其他农产品价格 五、食盐价格 六、布料、成衣价格 七、木材价格 八、水泥价格 第二节 管 理 第三节 交换比额 第四章 计量管理 第一节 计量演变 第二节 管 理 第五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二节 市场管理委员会 第三节 打击走私投机倒把办公室 第四节 物价委员会 第五节 标准计量所
卷十五 口岸管理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一、龙溪地区东山口岸筹建办公室 二、东山县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第二节 检查检验机构 一、厦门港务监督东山监督站 二、海 关 三、东山边防检查分站 四、东山卫生检疫站 五、东山动植物检疫所(分所) 六、东山商检 第三节 船舶货运管理机构 一、民船管理分卡 二、东山港务站 三、东山航管站 四、东山港务办事处 第四节 口岸服务机构 一、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东山办事处 二、东山外轮代理办事处 第五节 设施与设备 一、码 头 二、码头仓库 三、码头机械设备 四、船 舶 五、通讯设备 第二章 货物进出口 第一节 对外贸易进出量 一、往来国家和地区 二、进出口商品 三、运输货轮 四、经营单位 第二节 对台贸易进出量 一、对台小额贸易 二、对台贸易 第三节 进口废钢船 第三章 查验监管 第一节 行政管理 一、申办外轮进港 二、组织货物疏运 三、协调仲裁 四、协助解决办公、生活设施 第二节 港务监督 一、船舶进出港监督 二、船舶引航 三、组织联合检查 四、处理违章船舶 第三节 海关监管 一、铜山常关监管 二、东山分卡监管 三、东山海关监管 第四节 边防检查 第五节 卫生检疫 一、船舶进出口查检 二、口岸港区传染病监测 三、出国人员卫生检疫 第六节 动植物检疫 一、蔬菜检疫 二、饵料检疫 三、废钢船检疫 第七节 商品检验 一、进口商检 二、出口商检 第四章 征收税费 第一节 关 税 一、进口税 二、出口税 第二节 代征税 一、工商统一税 二、产品税和增值税 三、对台小额贸易调节税 四、船舶吨税 五、其他税种 第三节 规费与查验费 一、海关规费 二、查验费 第五章 查缉走私 第一节 口岸缉私 第二节 陆上缉私
卷十六 财政 税务
第一章 财政收支 第二章 赋 税 第一节 农渔业税 一、田 赋 二、农业税 三、农业特产税 四、耕地占用税 五、渔业税 第二节 工商各税 一、盐 税 二、营业税 三、商品税 四、所得税(利得税) 第三节 地方各税 一、屠宰税 二、车船使用牌照税 三、契 税 四、房铺宅地税 五、交易税 六、城市维护建设税 七、印花税 八、花捐和消遣捐 第四节 特定税种 一、奖金税 二、建筑税 三、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第三章 财政主要投资 第一节 农业投资 第二节 工业交通事业投资 第三节 文教卫生科技事业投资 第四章 财政税务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财政管理机构 二、税务管理机构 第二节 财政管理 一、总预算管理 二、财政监察 三、清产核资 四、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五、开展财政信用 六、企业财务管理 七、乡镇财政管理 第三节 税务管理 一、税务登记 二、纳税鉴定 三、纳税申报 四、税务检查 五、发货票管理 六、违章处理 七、利润监交 八、培植税源 第四节 审 计
卷十七 金 融
第一章 货 币 第一节 货币种类 一、银 锭 二、银 元 三、铜 钱 四、铜 元 五、法 币 六、关金券 七、金圆券 八、银圆券 九、人民币 第二节 货币流通 第二章 金融机构 第一节 地方金融机构 一、钱 庄 二、当 铺 三、福建省银行东山县办理处 四、农村信用合作社 五、城市信用合作社 第二节 国家银行分支机构 一、中国人民银行东山县支行 二、中国农业银行东山县支行 三、中国工商银行东山县支行 四、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东山县支行 五、中国银行东山县支行 六、国家外汇管理局东山县支局 第三节 保险机构 第三章 金融管理 第一节 现金管理 第二节 会计核算 第三节 结 算 第四章 金融业务 第一节 储蓄存款 一、储蓄存款种类 二、城乡个人储蓄存款 三、单位存款 第二节 贷 款 一、农业贷款 二、工业贷款 三、商业贷款 四、基本建设和技术措施贷款 第三节 外汇业务 第四节 基建拨款和工程预决算审核 第五节 代理发行债券 一、公 债 二、国库券 第六节 保险业务 一、保险种类 二、保险费收支
卷十八 城乡建设
第一章 城镇建设 第一节 铜陵镇 一、城 墙 二、街巷道路 三、园 林 四、房屋建设 五、供 水 六、排 水 七、供 电 八、市 场 第二节 西埔镇 一、街巷道路 二、房屋建设 三、供 水 四、排 水 五、供 电 六、园 林 七、市 场 第二章 乡人民政府驻地建设 第一节 陈城乡 第二节 前楼乡 第三节 杏陈乡 第四节 樟塘乡 第五节 康美乡 第三章 建筑技术 第一节 建筑队伍 一、东山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二、东山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三、东山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第二节 设计与施工 第四章 建筑事业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建设科 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三、计划委员会 第二节 规划管理 第三节 房产管理 第四节 用地管理 第五节 商品房管理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节 “三废”治理 第三节 水土保持
卷十九 政 党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第一节 中共东山县委员会 一、领导机构 二、职能机构 三、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二节 代表大会 一、第一次代表大会 二、第二次代表大会 三、第三次代表大会 四、第四次代表大会 五、第五次代表大会 六、第六次代表大会 第三节 基层组织 第四节 机关党组 第五节 党 员 第六节 县委会重要领导活动 第七节 宣传教育工作 第八节 纪律检查工作 第九节 统一战线工作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第一节 县区组织 第二节 主要活动
卷二十 政权 政协
第一章 民国政权 第一节 县公署 县政府 第二节 基层行政机构 第三节 主要政务 第四节 参议会 第五节 国大代表 第二章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一、代表选举 二、历届会议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一、决定地方重大事项 二、行使监督权 三、人事任免 四、提案办理 五、联系代表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章 人民政府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第二节 基层行政机构 第三节 主要政务工作 一、1950年5月至1954年3月(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期间) 二、1954年4月至1958年4月(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三、1958年5月至1962年1月(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四、1962年2月至1966年8月(县第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五、1966年9月至1978年3月期间 六、1978年3月至1980年5月(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七、1980年6月至1984年11月(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八、1984年12月至1987年11月(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九、1987年11月至1988年12月(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第四章 人民政协 第一节 历届会议 一、首届委员会议 二、第二届委员会议 三、第三届委员会议 第二节 职能机构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组织学习 二、协商监督 三、“三胞”工作 四、科教文卫工作 五、文史资料编印工作
卷二十一 群众团体
第一章 职工组织 第一节 民国时期县总工会 一、组织机构 二、主要活动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县总工会 一、组织机构 二、主要活动 第二章 农民组织 第一节 农民协会 一、民国时期农民协会 二、新中国的农民协会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三节 青年联合会 第四章 妇女组织 第一节 妇女运动会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五章 工商业者组织 第一节 商 会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六章 侨台组织 第一节 海外华侨协会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二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三节 台湾同胞联谊会 一、组 织 二、主要活动 第七章 渔民组织 第一节 渔 会 第二节 渔民协会 第八章 医务工作者组织 第一节 中医公会 第二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第三节 红十字会 第九章 文联及其他组织 第一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节 其他组织
卷二十二 司 法
第一章 民国司法 第一节 警 政 一、机 构 二、户籍管理 三、禁烟 禁赌 禁娼 四、破除迷信 第二节 审判监禁 一、机 构 二、刑事审判 三、民事审判 四、监 禁 第二章 人民公安 第一节 机 构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第三节 东山保卫战治保工作 第四节 刑事侦查 一、刑侦组织 二、主要侦查工作 第五节 监禁 管押 一、看守所 二、监禁工作 三、看押组织 第六节 清除社会公害 一、禁 烟 二、禁 赌 三、禁娼和查禁淫秽物品 四、惩治违法犯罪的巫婆神汉 第七节 海防工作 第八节 治安管理 一、特种行业管理 二、爆炸物品管理 三、交通管理 四、自行车管理 五、监督改造“四类分子” 第九节 户籍管理 一、常住户口管理 二、暂住户口管理 三、颁发居民身份证 第十节 出入境管理 第十一节 消 防 第三章 检 察 第一节 机 构 第二节 刑事检察 一、侦查监督 二、审判监督 第三节 法纪检察 第四节 经济检察 第五节 监所检察 第六节 控申检察 第四章 审 判 第一节 机 构 第二节 刑事审判 第三节 民事审判 第四节 经济审判 第五节 纠正冤假错案 第五章 司法行政 第一节 机 构 第二节 法制宣传 第三节 公 证 第四节 律师事务 第五节 基层调解 一、组织机构 二、调解事件
卷二十三 民 政
第一章 机 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一、民政局(科) 二、县支前办公室 三、县退伍安置办公室 四、县移民委员会 五、“四面向”办公室 六、县地名普查办公室 七、县岛礁地名普查办公室 八、县扶贫办公室 第二节 民政局下属机构 一、烈士陵园管理处 二、县福利院 三、县殡仪服务站 第二章 拥军优属 第一节 群众优待 第二节 国家抚恤 一、对牺牲、病故家属的抚恤 二、残废抚恤 第三节 政府补助 第四节 拥军优属活动 一、节日慰问 二、服务军需 三、表彰奖励 第三章 支援前线 第一节 支援抗日 第二节 支援解放东山 第三节 支援东山保卫战 第四节 支援工程建设 第四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第一节 复员军人安置 第二节 退伍军人安置 第五章 救济扶贫 第一节 救 济 一、灾害救济 二、困难救济 三、冬寒救济 第二节 扶持发展生产 第六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福利事业单位 一、东安善堂 二、东山赈济会 三、社会福利院 第二节 敬老院与“五保户” 第三节 福利厂场 第七章 婚丧事务 第一节 婚姻登记 第二节 殡葬改革 第八章 地名与岛礁普查 第一节 地名普查 第二节 岛礁地名普查
卷二十四 劳动人事
第一章 职工状况 第一节 工 人 一、队 伍 二、用工制度 第二节 干 部 一、队 伍 二、干部来源 第二章 职工管理 第一节 工人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劳动力调配 三、工人文化技术培训和考核 四、奖 惩 第二节 干部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分级管理 三、技术干部管理 四、干部考核 五、编制管理 六、干部培训 第三章 工资福利 第一节 工 资 第二节 福 利 第三节 劳动保护 一、安全生产监察 二、防护保健 三、养老保险 第四节 退休离休退职 一、退 休 二、离 休 三、退 职 第四章 上山下乡知青安置
卷二十五 与台湾关系
第一章 地缘亲缘 第一节 地缘关系 第二节 亲缘关系 一、史志记载 二、族谱记载 第二章 台胞台属 第一节 台 胞 一、人 数 二、分 布 三、从 业 四、迁居东山的台籍同胞 第二节 台 属 一、人数与分布 二、婚姻状况 第三章 经济文化交往 第一节 通航通商通邮 一、通航 通商 二、通 邮 第二节 文化交流 一、神庙文化交流 二、艺术交流 第三节 遇险互救 第四章 台汇与台资办业 第一节 台 汇 第二节 兴办公益事业 第三节 兴办企业 第五章 对台事务 第一节 工作机构 一、中共东山县(工)委海防部 二、中共东山县委对台工作办公室 三、中共东山县委对台工作部 四、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服务设施 一、东山台湾同胞接待站 二、东山县东发公司 三、避风停泊设施 四、供水站 五、购物商店和专柜 六、对台对外加工区 七、台胞病房及诊室 八、台湾资料阅览室 九、修船设施 十、华福酒店 第三节 海岛专项建设 第四节 宣传工作 一、广播及报刊宣传 二、输送宣传品 第五节 接待工作 一、解除台胞思想顾虑 二、为台胞服务 第六节 落实政策 一、定居安置 二、平反冤假错案 三、量才使用
卷二十六 华 侨
第一章 侨胞华人侨眷 第一节 侨胞及外籍华人 一、分 布 二、从 业 第二节 侨 眷 一、分 布 二、职业状况 第二章 侨汇与侨资办业 第一节 侨 汇 第二节 兴办公益事业 一、捐资办学 二、捐资办其它公益事业 第三节 兴办企业 第三章 侨务工作 第一节 机 构 第二节 宣 传 一、宣传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二、宣传家乡变化 三、多形式宣传活动 第三节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一、改定成份 二、退还华侨私房 三、平反冤假错案 四、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 第四节 接 待 第五节 处理来信来访 第六节 生活安置 一、归侨定居 二、补助救济
卷二十七 军 事
第一章 武装与设施 第一节 驻 军 一、兵 铺 二、铜山守御千户所 三、巡检司 四、铜山水寨 五、浙兵营 六、郑成功军 七、郑经军 八、清政府驻军 九、民国时期驻军 十、民国时期盐警大队 十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岛部队 第二节 地方武装 一、乡 勇 二、东山兵站 三、国民兵团 四、保安队 五、民国时期其他地方团队 六、中国人民武警部队东山县边防大队 第三节 军事设施 一、铜山千户所城 二、水寨大山 三、教场(演武亭) 四、烟墩台 五、陈平渡把截所烟墩炮台 六、火药局 七、军械局 八、水寨造船厂 第二章 防 务 第一节 领导机构 一、军事科 二、东山剿匪指挥所 三、县人民武装部 四、海防对敌斗争委员会 五、兵役局 六、海防支前战备机构 七、县军政委员会 八、县“三反”作战指挥部 第二节 海 防 一、哨 所 二、海防斗争纪实 第三节 防 空 一、抗日战争防空 二、人民防空 第四节 军民联防 第三章 兵 役 第一节 募兵制 第二节 征兵制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第五节 预备役 第四章 民 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一、民兵队 二、民兵师 三、民兵团 第二节 政治教育 第三节 军事训练 一、军训对象和时间 二、军训内容 第四节 县民兵代表大会 第五节 主要活动 一、巩固地方政权,加强海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 二、积极参加各项工程建设 三、救灾抢险 第五章 主要战事纪略 第一节 御盗战事 第二节 抗击外侵战事 一、抗击倭寇 二、抗击入侵的葡萄牙人 三、抗击荷兰侵略者 四、抗击英国侵略者 五、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节 郑军与清军战事 第四节 义兴会起义 第五节 盐警大队起义 第六节 解放东山岛之战 第七节 东山保卫战
卷二十八 教 育
第一章 私塾书院社学 第二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园班设置 第二节 课 程 第三章 小 学 第一节 学校设置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第四章 普通中学 第一节 学校设置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一、学 制 二、课程设置 第五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一节 职业中学 一、学校设置 二、学制与课程 第二节 专业班 第六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工农业余学校 第二节 机关干部业余学校 第三节 函 授 第四节 广播电视大学专业班 第五节 自学考试 第六节 党校大专班 第七章 教学教研 第一节 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学研究 第八章 教育队伍 第一节 人 员 一、校 长 二、教职员 第二节 培 训 第九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 第一节 经费来源 一、省、市、县财政拨款 二、学杂费 三、华侨捐资 四、群众集资 第二节 校舍与设备 一、校 舍 二、教学设备 第三节 勤工俭学 第十章 教育管理机构 第一节 县级管理机构 第二节 学区管理机构
卷二十九 科 技
第一章 科技人员与组织 第一节 人员及其分布 第二节 科研单位 一、县林业苗圃 二、县畜牧科学研究所 三、县医学科学研究所 四、县水产科学研究所 五、县良种繁育场 六、县鲍鱼增殖站 七、县农业机械研究所 八、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九、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十、东山西屿岛农业引进隔离场 第三节 学术团体 一、县科学技术协会 二、各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 三、乡镇科普协会 第四节 四级农科网 第二章 科学普及活动 第一节 科技宣传 第二节 科技咨询 第三节 技术培训 第四节 学术交流 第三章 科技成果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 一、甘薯枞枝病的普查与应用 二、甘薯免锄法 三、花生高产追肥技术 四、田甘薯生长期及产量对比种植试验 五、田甘薯亩产2395公斤的栽培技术 六、“猪补药水”在生猪临床上的应用 七、花生良种推广 八、万亩甘薯试验示范片高产栽培技术 九、白芦笋引进与推广 十、福建省石刁柏(芦笋)茎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十一、千亩芦笋高产示范片 十二、芦笋喷施稀土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 第二节 渔业科技成果 一、渔业机帆船灯光围网技术 二、疏目流刺网捕鱼作业的推广 三、色光层论证 四、铊铟灯的推广 五、流围钓兼轮作技术的推广 六、弹子锚研制 七、YL—Z型悬挂式液压起绫机 八、玻璃钢灯艇推广 九、鱼类保鲜隔热舱的推广 十、鲍鱼人工育苗与养成 十一、华贵栉孔扇贝人工育苗与养成 十二、太平洋牡蛎养成示范 十三、日本对虾人工越冬促熟及育苗技术研究 第三节 水利科技成果 一、渡槽木拱技术 二、机井防淤试验 三、打井结合喷灌工程技术研究 四、陈城万亩片喷灌工程设计方案 五、花生灌溉试验成果 六、大口径沉井泵吸式施工方法 七、自吸真空井水力造孔淤技术 八、机井滤料盒防淤技术研究 第四节 林业科技成果 第五节 工业建筑科技成果 一、磨尖机和削齿机的研制 二、铅鱼饵坠的研制 三、工艺腐蚀水石盆景 四、羽毛球塑料材料的研制 五、纯金珍珠塔的制作 六、“百鸟朝凤”金木雕挂画的制作 七、三百吨级船台滑道研制 八、“三合土”薄壳房结构试验与应用 九、丽光板、华丽板和薄木贴面板系列产品 十、船舶镀锌方钉的试制 第六节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 一、海盐防丝虫病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裸甲藻引起人类麻痹性贝类中毒分析 第四章 管 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二、县气象台 三、东山海洋站 四、东山地震台 五、东山县科技干部管理局 六、东山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 七、系列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第二节 项目管理与成果评选 一、项目与经费管理 二、科技成果评选
卷三十 文 化
第一章 文 学 第一节 诗文创作 第二节 民间文学 一、民间故事 二、民歌 民谣 三、谚语 谜语 第二章 演唱艺术 第一节 戏 剧 一、剧 种 二、剧 团 三、剧本创作 第二节 曲 艺 一、唱歌册 二、民 歌 三、民 乐 第三节 舞 蹈 一、民间舞蹈 二、舞蹈创作 第四节 文艺演出 一、公 演 二、汇 演 第五节 文艺活动场所 一、文化馆(站) 二、演出(放映)场所 三、业余活动场所 第三章 造型艺术 第一节 书 画 第二节 摄 影 第三节 雕 塑 一、剪瓷雕 二、金木雕 三、海漂蛸雕浮石雕 四、海柳海树雕 五、油漆雕 六、贝 雕 七、泥 塑 第四节 其他工艺美术 一、花 带 二、刺 绣 第四章 电影 电视 第一节 电 影 一、放映单位 二、电影放映 第二节 电 视 一、电视差转台(站) 二、接收与转播 三、编辑与录制 第五章 新闻 广播 第一节 新闻报道 第二节 报 刊 第三节 广 播 一、广播机构 二、线路与喇叭 三、广播节目 第六章 图书档案志书资料 第一节 图 书 一、图书发行 二、图书收藏 三、图书利用 第二节 档 案 一、档案业务机构 二、馆藏档案 三、档案利用 第三节 志书编纂 一、旧志编纂 二、新编《东山县志》 第四节 文史资料 第七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一、文化局 二、档案局 三、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 四、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
卷三十一 文物 名胜
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一节 古人类遗址 一、大帽山贝丘遗址 二、坑北井心山遗址 第二节 古窑址 第三节 古城址 一、亲营石城 二、铜山古城 三、金石巡检司城址 四、赤山巡检司城址 五、洪淡巡检司城址 六、城垵古城 七、樟塘古城址 八、西城址 九、八尺门城堡遗址 十、康美土堡 第四节 古战场 一、走马溪古战场 二、东赤港古战场 三、宫前湾古战场 第五节 书院遗址 一、崇文书院遗址 二、南溟书院遗址 三、东壁书院旧址 第六节 天地会活动遗址 第七节 义兴会遗址 第二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官 署 一、总镇衙 二、铜山部院衙 三、漳潮巡检司衙 四、盐课大使署 第二节 寺观庙宇 一、关帝庙 二、铜陵天后宫 三、城隍庙 四、南正院 五、石庙 六、宫前天后宫 七、净山院 八、西山岩山坪院 九、古来寺 十、东岭大庙 十一、恩波寺 十二、梧龙庙 十三、宝智寺 十四、名宦祠 十五、真君宫 十六、松柏门庵 十七、福兴宫 十八、明德宫 十九、东安善堂 二十、解山庙 第三节 祠堂民居 一、岐下祠堂 二、钱岗祠堂 三、美山祠堂 四、黄道周故居 五、永锡堂 六、孙氏大厝 第四节 古塔 井 牌坊 一、古 塔 二、古 井 三、牌 坊 第三章 石刻 造像 第一节 摩崖石刻 一、水寨大山摩崖石刻 二、文公祠摩崖石刻 三、关帝庙附近的摩崖石刻 四、风动石及其附近的摩崖石刻 五、东门屿的摩崖石刻 六、大帽山南面的摩崖石刻 七、其他摩崖石刻 第二节 碑 刻 一、鼎建铜城关王庙记 二、明理学石斋黄先生祖茔神道碑 三、抗战纪念亭碑记 四、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 五、东山县侨胞捐资建筑抗战阵亡烈士公墓碑记 第三节 造 像 一、贵子石(石芝) 二、仙脚蹄与仙脚桶 三、太阳岩画 第四章 墓 葬 第一节 古墓葬 一、宋司礼监潘穆齐墓 二、蔡方平墓 三、忠匡伯张进墓 四、林日瑞墓 五、杨观吉墓 六、朱旋墓 第二节 烈士陵园 一、东山抗日战争烈士陵园 二、东山保卫战烈士陵园 第五章 馆藏文物 第一节 化 石 一、“东山人”人类化石 二、哺乳动物化石 第二节 石玉陶瓷器 一、石器 二、玉器 三、陶瓷器 第三节 金属器 一、银铜器 二、兵器 第四节 书 画 第六章 管 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二、县博物馆 三、黄道周纪念馆 第二节 文物普查收集维修 一、文物普查 二、文物收集 三、文物修补 第三节 文物保护单位 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章 名 胜 第一节 名山 名屿 一、名 山 二、名 屿 第二节 胜 景 一、虎崆滴玉 二、风动石 三、石僧拜塔 四、马銮湾海滨浴场
卷三十二 体 育
第一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传统体育 一、武 术 二、棋 类 三、划龙舟 四、舞 龙 五、游 泳 六、舞 狮 七、拔 河 八、其 它 第二节 学校体育 一、幼儿体育 二、小学体育 三、中学体育 第三节 职工体育 第四节 农民体育 第五节 老年人体育 第二章 体育竞赛 第一节 县级比赛 一、体育运动会 二、单项比赛 第二节 参加市(地)级以上比赛 一、田 径 二、游 泳 三、球 类 四、棋 类 五、射 击 六、帆板帆船 七、击 剑 第三章 人才培养 第一节 人才输送 第二节 师资队伍 第三节 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第四章 机构设施经费 第一节 机 构 第二节 设 施 第三节 经 费
卷三十三 医药卫生
第一章 医疗条件 第一节 医疗单位 一、县医院 二、县中医院 三、县卫生防疫站 四、乡镇卫生院 五、村合作医疗站 六、个体医疗诊所 第二节 医疗队伍 一、中 医 二、西 医 三、乡村医生 四、护理人员 第三节 医疗设施 一、医疗场所建设 二、医疗设备 第四节 医疗技术 第二章 卫生防疫保健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公共卫生 一、饮水卫生 二、食品卫生 三、劳动卫生 四、学校卫生 五、口岸卫生检疫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急性传染病防治 二、慢性传染病防治 三、地方病防治 第四节 妇幼保健 第三章 药材药品医械 第一节 中药材 一、中药材资源 二、中药材生产 三、中药炮制加工 第二节 药品生产 第三节 药品医械购销 第四章 管 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卫生行政机构 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第二节 医政管理 第三节 药政管理 第四节 经费管理 第五节 公费医疗管理
卷三十四 风俗宗教
第一章 岁时节日 第一节 传统节日 一、除 夕 二、春 节 三、元 宵 四、端午节 五、七 夕 六、烟火日 七、中秋节 第二节 时令节日 一、清明节 二、中元节 三、尾中元 四、重阳节 五、冬 节 第二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穿戴装饰 一、衣 服 二、帽 三、鞋 四、发 式 第二节 饮 食 一、主 食 二、副 食 三、风味小食 四、饮 料 第三节 住 房 第四节 行 旅 第三章 婚丧喜庆 第一节 婚 事 第二节 丧 事 第三节 庆生育 第四节 寿 庆 第四章 道德风尚 第一节 尊 老 第二节 尊 师 第三节 礼 仪 一、路上礼仪 二、迎送客人 三、海上礼让 第四节 节 俭 一、惜 粮 二、节 衣 三、“让新” 四、积 蓄 第五节 热心公益事业 第六节 和睦家庭 第五章 宗 教 第一节 佛 教 第二节 道 教 第三节 基督教
卷三十五 方 言
第一章 语 音 第一节 声韵调 一、声母表 二、韵母表 三、声调表 第二节 连续变调 第三节 语音内部差异 第四节 同音字 第二章 分类词汇 第一节 天文地理 第二节 时间方位 第三节 房屋用具 第四节 农渔生产工具 第五节 动物植物 第六节 亲属称谓 第七节 身体五官 第八节 生老病死 第九节 饮食穿戴 第十节 交际动作 第十一节 性状形容 第十二节 指代数量 第十三节 词语搭配 第三章 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词尾“仔” 第二节 “有”和“无” 第三节 比较句 一、等比句式 二、差比句式 第四节 程度补语 第四章 标音举例 第一节 民 谣 第二节 顺口溜 第三节 谚语 俗语 成语
卷三十六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 唐文灿 黄道周 林日瑞 陈士奇 陈 瑸 蔡玉卿 张 进 唐朝彝 朱 旋 林美圆 张学敏 孙有全 马兆麟 林 嘉 谢联棠 陈 财 萧笠云 沈 蒲 楼胜利 翁佛涵 沈开宏 谷文昌 陈 华 张书田 张学栋 崔天恒 黄飞龙 陈 恶 林火保 第二章 人物表 第一节 进士名表 第二节 县人在外地任县级暨以上职务名表 第三节 高级技术职务名表 第四节 省级及其以上单位表彰人物名表 第三章 人名录 第一节 革命烈士名录 一、东山县籍革命烈士 二、东山保卫战烈士(不含东山县籍) 三、在各项建设中牺牲的烈士(不含东山县籍) 第二节 抗日阵亡官兵名录 一、国民革命军陆军75师官兵 二、税警第五区警士 三、福建省保安第9团士兵 四、东山县地方团队官兵 五、县警察局警士 第三节 东山保卫战功臣模范名录 一、模范单位 二、模范个人 第四节 举人名录 一、文科举人(按中举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二、武科举人(按中举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第五节 中级技术职务名录 一、县人在外地任中级技术职务名录(1987年已知) 二、县内任中级技术职务名录
附 录
一、旧志序言选 二、地方重要文件选 三、有关东山古诗选 四、1950~1988年曾到东山县视察的中央和福建省领导人名录(省、部正职及以上)
本志编纂始末
返回《东山县志》1994版 上一节 下一节 【东山文史资料上网工程】 《铜山志》乾隆·陈振藻 《东山县志》民国稿本·1987版 《东山县志》1994版 《东山县年鉴》(1989-1995) 《东山大事记》(1916-1950) 《东山大事记》(1950-2000) 《东山大事记》(2007-2011) 更多>>>东山资讯网·文史钩沉 链接>>>东山方志委官方网站
|